零射線無輻射單純超聲引導微創治療兒童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原本系胎兒時期肺動脈與主動脈間的正常血流通道,由于此時肺呼吸功能障礙,來自右心室的肺動脈血經導管進入降主動脈,而左心室的血液則進入升主動脈,故動脈導管為胚胎時期特殊循環方式所必需。出生后,肺膨脹并承擔氣體交換功能,肺循環和體循環各司其職,不久導管因廢用即自選閉合。如持續不閉合而形成動脈導管未閉。應施行手術,中斷其血流。動脈導管未閉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臟病總數的12%~15%,女性約兩倍于男性。約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動脈導管未閉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主動脈至肺動脈分流血量的多少以及是否產生繼發肺動脈高壓和其程度。輕者可無明顯癥狀,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常見的癥狀有勞累后心悸、氣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生長發育遲緩。晚期肺動脈高壓嚴重,產生逆向分流時可出現下半身發紺。動脈導管未閉體檢時,典型的體征是胸骨左緣第2肋間聽到響亮的連續性機器樣雜音,伴有震顫。肺動脈第2音亢進,但常被響亮的雜音所掩蓋。分流量較大者,在心尖區尚可聽到因二尖瓣相對性狹窄產生的舒張期雜音。測血壓示收縮壓多在正常范圍,而舒張壓降低,因而脈壓增寬,四肢血管有水沖脈和槍擊聲。嬰幼兒可僅聽到收縮期雜音。晚期出現肺動脈高壓時,雜音變異較大,可僅有收縮期雜音,或收縮期雜音亦消失而代之以肺動脈瓣關閉不全的舒張期雜音。
動脈導管未閉診斷一旦確立后,如無禁忌證應盡早施行手術,中斷導管處血流。大多數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可用經心導管介入方法(使用Amplatzer蘑菇傘或彈簧圈封堵)得到根治。對于過于粗大、或早產兒的動脈導管未閉可考慮使用開胸縫扎的方法。近年來,對早產兒因動脈導管未閉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者,可先采用促導管閉合藥物治療,如效果不佳,可主張手術治療。動脈導管如分流量較大、癥狀較嚴重,則應提早手術。年齡過大、發生肺動脈高壓后,手術危險性增大,且療效差。患細菌性動脈內膜炎時應暫緩手術;但若藥物控制感染不力,仍應爭取手術,術后繼續藥療,感染常很快得以控制。
近些年來隨著外科微創介入的興起和發展,對于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完全離開放射線去為患兒們完成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根據患兒的具體條件去選擇完全超聲引導下的經皮或經胸的介入封堵治療。動脈導管未閉的形態是多樣的,但主要的形態還是漏斗型和管型的,我們可以根據導管的最窄的位置去選擇合適的封堵器去完成治療過程,經皮穿刺股動脈或經胸小切口的徑路去完成治療過程,整個過程中完全不用放射線,不用體外循環,手術時間一般都能在一小時內,同時甚至可以實現不用氣管插管,不用食道超聲引導而完全應用經胸超聲,患兒的住院時間也相應的明顯縮短。我們目前已實現零射線封堵兒童動脈導管未閉。
醫療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越來越“人性化”,力求最小的損傷,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