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醫青年人人講】喜報:馬陽巍榮獲首都衛生健康系統“讀講一本書”讀講比賽一等獎
2024-05-13 17:48:38 來源:團委 瀏覽次數:
2024年5月11日下午,市衛生健康委舉辦“感悟思想偉力 彰顯青春擔當”首都衛生健康系統2024年“讀講一本書”活動讀講比賽決賽。北京兒童醫院團委委員、麻醉科醫師馬陽巍以市屬醫院第一名的分數榮獲一等獎。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機關黨委常委副書記、一級巡視員、
人事教育司副司長盧國慧為一等獎選手頒獎
決賽現場,馬陽巍以《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為題,結合兒時的就診經歷和擔任麻醉科醫師后的真實體驗,分享了自己閱讀韓啟德院士所著《醫學的溫度》的深刻感悟。他說,醫學應該始終以病人為中心,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要重視有溫度的人文關懷。他呼吁醫務工作者牢記初心,在日常的工作中感悟“醫學的溫度”。
馬陽巍在決賽現場演講
此前,2023年6月,北京兒童醫院團委以“青春建功助力兒醫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啟動了2023年度“兒醫青年人人講”活動,組織團員青年結合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等內容錄制微視頻作品,并開展了優秀微視頻評選、表彰、展播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3月,院團委在院黨委的指導下,根據市衛生健康委通知要求,在總結2023年度“兒醫青年人人講”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以“感悟思想偉力 彰顯青春擔當”為主題啟動了2024年度活動,組織全院青年廣薦書、深讀書、精講書,邀請優秀讀講人馬陽巍在院內進行現場演講,并推薦參加市衛生健康委“讀講一本書”讀講比賽。最終,馬陽巍從全系統推薦的92名優秀讀講人中脫穎而出,取得優異成績。
《兒醫青年人人講——青春建功助力兒醫高質量發展》微視頻展播
馬陽巍在北京兒童醫院現場演講
下一步,北京兒童醫院團委將在院黨委和市衛生健康委團委的指導下,繼續推進2024年度“兒醫青年人人講”第二階段工作,組織動員更多的青年積極參與,并適時開展優秀微視頻評選和優秀讀講報告宣傳等工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院青年中入腦入心,引導青年感悟思想偉力、立足本職崗位、彰顯青春擔當、推動創新發展。
團委
附件:
馬陽巍: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
大家好,我是來自北京兒童醫院的馬陽巍。
我今天分享的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所著《醫學的溫度》,本書結合韓院士早年從醫生涯的感悟,告訴我們醫學應該始終以病人為中心,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要重視有溫度的人文關懷。“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即摘自書中。
誠如書中備注,醫學飛速發展,書中收錄韓院士當時部分觀點現今看來或許略顯陳舊,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書中去感悟一些恒久不變的事情,比如,溫度。
在號召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的當下,作為一名工作在這個周期起始部分的兒科醫生,我也想借此機會和大家來聊一聊“溫度”這個話題。
韓院士在序言中記錄了小時候生病就醫的一次經歷,這也是讓他第一次意識到醫學是有溫度的經歷——“60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那張病床,那間病房,窗外的那幾棵大松樹。在那里,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來自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溫情。”讀書至此,小時候的場景也躍在眼前。小時候我也是醫院的常客,每逢換季總要生病,家附近的醫院診所也是跑了個遍,而印象最深的還是一個小診所,診所的醫生是一位和藹的阿姨,記得那時候我躺在那張鋪著白床單的病床上輸液,看著她慢慢地削好一個蘋果,切成塊,再遞過來,這個場景即便今天想來還是會覺得感動。大概也是因為小時候總遇到這樣的醫生,所以我從不覺得生病去醫院是件可怕的事情。你們看,醫學的溫度,是會讓小患者記很久的。
書中提到“醫療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逐漸形成了技術至上的觀念,醫學日趨離開人文。”“當冷漠取代溫情,當交流變得奢侈,當診療成為流水線上機械的重復時,醫學就會蛻化成被藥物和儀器所役使的工具,醫患關系也會隨之由親密轉為緊張。”
“醫患關系緊張”一度是我們生活里的高頻詞匯,在一些醫院或許是因為大家都太忙了,患者需要迅速聽到診斷、治療、預后,醫生需要迅速做出判斷、開出處方、再接診下一位患者;在另一些醫院或許是不信任了,患者抱著懷疑的態度來,醫生抱著只求自保的態度看,能讓醫患真正交流的時間還多嗎?而在這所剩無幾的時間里,我們又真的有在帶著溫度交流嗎?
我是一名兒科麻醉醫生,暫時不用處理門診工作,主要負責手術患兒的麻醉,和患兒以及家長的交流也就集中在術前術后訪視和簽字談話的環節。我們常說做兒科醫生難,的確,有的孩子還不能交流,有的孩子卻因為疾病被迫成長了太多,除了面對小朋友還要面對家長們,一些病情較重或者進行急診手術的孩子家長常常焦慮,少數情況下甚至會崩潰、大哭,但最后常常會說一句,拜托你們了。在和家長接觸的這短短時間里我不能完全了解這個家庭正在經歷的難處,能做的除了用專業本領保證患兒手術期間的安全外就只有安慰了。而這是我能給患兒家長的溫度。
當然,和孩子們的接觸才是工作中的重頭戲。前不久有一個6歲的小朋友要接受無痛胃腸鏡檢查,在我為他連接監護的時候突然問我“我不會沒做完就醒吧?”“不會呀,一定是做完檢查才會叫醒你呢。怎么擔心這個,是誰告訴你的嗎?”“不是,我自己在手機看的,有一個人做腸鏡,沒做完他就醒了,特別可怕。”“放心吧,有我呢,保證你做檢查的時候不會醒,好好的睡一覺。”檢查結束,我輕柔地喚醒小朋友問他“怎么樣,中間沒醒吧?睡得還好?沒有不舒服吧?”他點點頭,帶著一個淺淺的笑。
從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到即將18歲的花季男女都可能是接受麻醉的對象,因此我們面對的小朋友也是各種各樣——完全無法交流的,安靜接受麻醉的,崩潰大哭喋喋不休的或者冷靜思考真誠提問的。也因此我們總能在手術室看到這樣的場景,有醫生或者護士抱著哭泣的小朋友安撫或者認真回答他們奇奇怪怪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給患兒的溫度。
書中寫“在古代中國,醫術被稱為仁術,仁者愛人,因此在中國傳統中,尊重生命,關愛病人是醫生的基本道德。”特魯多的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也為我們熟知,由此可見,無論中外,我們都看重仁愛與安慰的力量,而這不就是醫學的溫度嗎。
“溫暖”這個詞在手語中是這樣的動作,那是從腹部升起的讓人面露愜意的暖流,所以我想在給別人的溫度的同時,我是不是應該先讓自己有一點溫度呢?
我們常常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么出發,也常常因為現在的生活、工作節奏,忘記了體會身邊的一些溫情,《醫學的溫度》讓我回想起選擇兒科的初心,也再次感受到有溫度的人文關懷的力量,也希望大家都能在適當的時候停一停,讀一讀這本《醫學的溫度》,和我一起找回那顆帶著熱度溫柔跳動的心。
謝謝。
上一篇: 【兒醫好青年】張曉飛:奮斗者 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