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丨患者背后的溫情護盾
2024-10-12 14:56:33 來源:“北京醫管”微信公眾號 瀏覽次數:
本篇作者
白銀伶
白銀伶,北京兒童醫院眼科、口腔科病房主管護師,多次參加醫院及科室義診、健康科普活動。
不久前,我遇到了一位剛出月子的母親,她的眼神中充滿了疲憊與焦慮。她的孩子,是一個不到兩月齡的小天使,不幸確診了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作為兒童眼內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其致盲性很高,不容忽視。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孩子將面臨永久性視力喪失的風險。
手術那天,孩子的哭鬧讓這位母親情緒崩潰,她無助地在醫院樓道里哭泣。那一刻,我意識到,除了專業的醫療護理,我們還需要給予這些患者和家屬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
于是,我緩緩靠近,輕輕握住母親顫抖的手,順手接過了她懷里的孩子。
這位母親止不住地抽泣,我輕輕抱住她,她聲音顫抖著說:“白護士,我真的很害怕,一想到以后孩子還要遭罪,我晚上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我不再多說,只是拍拍她的背說:“其實小朋友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他們是很堅強的,你看,手術很成功,孩子肯定能健康長大。我在這里幫你哄孩子,你先回病房吃點東西,等你緩過來了再過來抱他回去。”
我的這番話仿佛成了強心針,她擦去眼淚,扶著墻壁起身走回病房。等到她再回來,我看到她的眼里重新有了希望的光彩。
然而,挑戰并未結束。第二天早上八點,我剛準備下夜班時,突然被她攔住。她眼眶通紅,了解情況后我才知道,早上孩子需要測量眼壓和觀察眼底,但吃完助眠藥后,孩子經過多次嘗試后仍無法入睡,她的情緒再次陷入崩潰。
我馬上停下腳步對她說:“來吧,把孩子給我,我來哄,你休息一會兒。”我將孩子從她的懷抱中接過,仿佛是承接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我一邊拍背,一邊哼唱著搖籃曲,半個小時后,孩子總算入睡,并且順利完成了檢查。一看時間,已到了九點半,雖然我身體疲憊至極,但我的心卻是暖暖的。
這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在后來的臨床帶教過程中,我最常叮囑大家的事情,就是讓同學們一定要將心比心,要有充分的同理心去對待每一位患者和家屬,耐心傾聽他們的需求,哪怕當下他們的情緒很激動,我們也一定要保持高度的包容心,用語言和實際行動去為他們解決問題,緩解他們的不安情緒,努力做一名優秀溫暖的護士。
正是這次經歷,讓我深受觸動,我開始思考如何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改善此類患兒的治療體驗、減輕家長的心理負擔。于是,我萌生了一個想法——通過調整患兒的睡眠時間,優化測量眼壓和眼底觀察的時機。
經過多次嘗試,我們發現,通過剝奪部分睡眠并合理安排服藥時間,可以顯著提高患兒在測量過程中的配合度,確保檢查的順利進行,也能夠為家長切實解決實際問題。
后來,那名患兒術后眼部恢復情況良好,經評估達到了出院條件。出院那天,孩子媽媽淚流滿面,離開前特意找到我說:“白護士,真心感謝您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支持,沒有您的陪伴與鼓勵,我真的難以想象自己能堅持下來。”
這句話讓我為之動容,這不僅是對我最真心的感謝,更是對我努力工作的認可,也是面對先天性青光眼的挑戰時,醫護共同努力的一個溫馨注腳。
最后,真心希望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懷揣著愛與責任,耐心傾聽患者和家屬的心聲。讓我們大家一起攜手,盡力診治每一位眼部疾病的患兒,共同守護每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
醫學人文點評
孩子生病時,牽動著父母的心,更何況是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嬰兒。文中初為人母的媽媽,面臨著無助、沮喪等等撲面而來的壓力與情緒。
臨床工作,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患者和家屬尤其需要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本文中的護士與患兒母親積極語言溝通,并有效運用肢體語言給予幫助和支持,促進了醫患有效溝通,達到了滿意的溝通效果,用行動詮釋著醫學的本質: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點評人:馮月亮
北京胸科醫院綜合科副主任護師、科護士長
下一篇: 醫學人文丨耐心與關愛,傳遞溫暖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