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萬事莫貴于義
2017-06-08 14:57:33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瀏覽次數:
《禮記》中記載哀公問孔子儒者的德行是怎么樣的,孔子有這樣一句回答:“儒有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把忠信作為甲胄,把禮義作為盾牌,頭戴仁而行,懷抱義而居。對于儒者來說,忠信和禮義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對于國家來說,同樣不可或缺,禮義二字在中華大地上刻有深深的印記。那么,何為義呢?
義,在甲骨文中有以下幾種寫法:
就字形來看,義字是從我、從羊,《毛傳》中有“義,善”之言,善,也可以理解為好的、正義的,正所謂“義者,宜也”(《禮記·中庸》),那些符合一定社會道德標準的正當行為或正義行為,就是義。義的本義,就是社會認為合宜的道理或行為。
《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于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里的義就是指合于道理、有法有度。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當時正處于晉楚兩國爭強之時,而鄭國地處兩國之間,位置沖要。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鄭國得到尊敬和安全,事功著見,人盡皆知。孔子在這里特意說子產有四項君子之道,并且所列舉的都是修己治人敦倫篤行的大節,可以說是極大的贊譽了。
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將義看得十分重要。孟子對義的論述,更是流傳下了一句經典:“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孟子看來,義是人的路,是人最正確的道路,“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而墨子,則更是認為“萬事莫貴于義”。在墨子看來,義不僅是不侵犯別人利益或者勞動果實,也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另外,中華傳統文化講究“義利之辨”,在義利觀上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看法,即重義,并不是絕對棄絕功利,而是強調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先義后利。孔子說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是做執鞭的賤職,他也會愿意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以其道得之”,如果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義而富且貴”,那得到的富貴對他而言就是浮云了。
在中華民族的千年歷史長河中,對義的推崇、對義的重視,影響了無數志士仁人,他們為國家民族大義,愿舍生取義,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用自身的言行去詮釋“義”。萬事莫貴于義,為人處世不可失之于“義”。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做一事,不妄取一文。義之一字,透露的是善、是正、是君子之德。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上一篇: 忠: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下一篇: 孝:百善孝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