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北京市醫管局組織的“醫患互換”體驗活動,愈是參與得深入,愈是敬畏醫院這個地方,愈是尊重醫護人員這個群體,也愈是了解醫患溝通之不易,體會到組織這項活動的用心良苦和用意之深。
在以“醫護人員”這個身份走進醫院之前,我曾經是醫生眼中的患者,與在診室外等候的其他患者一樣,焦慮、敏感、擔憂、急切,容易放大痛苦、放大自我,總認為自己是最緊迫的那一個,總認為醫生對待自己不夠耐心和善。有一次,因為內分泌方面的問題去看一位醫生,因為看完病后要趕回參加單位的報告會并發言,我十分著急。我的順序號是第6,如果按順序來,看完病時間剛好夠,可是診室里鬧鬧哄哄,前面還出現了插隊的情況,一個大姐跟醫生交流之后徑直坐下先看起病來。因為常找這位醫生看病,有些熟悉,我想醫生大概不好意思拒絕插隊的病人,便主動擔任起了維護秩序的角色,告訴前面5人,一定要按就診條順序來,聯合起來反對插隊的現象,可是,當我把就診本按照就診條的順序碼放好交給醫生,醫生卻瞪了我一眼,生氣地說:“等著”。我忍住焦躁,左等右等,終于等到自己看上病,跟醫生抱怨,我真的有急事,怎么那么多插隊的?醫生淡淡地說:“你知道嗎,剛才那個病人是宮頸癌晚期,剛做過手術,過來復診,一會兒還要趕火車回去,我是醫生,雖然按號看病,但是也分輕重緩急,你們又不是急癥,為什么不能等一等,你開報告會再急,能急過別人的健康和生命?何況,還可以和我商量改在其他的時間來看病。”幾句話說得我啞口無言,作為患者,我們有時候可能以為,到醫院是購買醫療服務,花了錢、掛了號,就該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希望醫院就診環境好、醫療手段先進,希望醫生醫術高、問診態度好,甚至還希望其他患者體諒自己,等等,總之,如果被怠慢,心里便忍不過去,很少有人站在醫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更難站在其他患者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這次參加“醫患互換”活動是在兒童醫院。作為全國著名的兒科綜合醫院,這里也經常上演一些“沖突”和不快。因為小朋友們年紀小、不會表達,生病不知輕重,前來看病的家長們往往比自己生病還要著急,每個診室門口擁擠著、徘徊著的是一個個眉頭緊鎖、一籌莫展的家長,一手牽著或抱著孩子,一手拿著就診資料,口中還不斷安撫幼小的孩子,我自己就是一個5歲孩子的家長,是兒童醫院的“常客”,對這其中無奈和期待感同身受。診室外面不知道診室里面發生著什么,一個患者不知道另一個患者身上發生了什么,看著身邊被疾病折磨的孩子,每過一分鐘就像等待了漫長的一小時、一天,所以,見到醫生時,偶然一句不合適的話語,可能就會激發所有的委屈、不解和不滿,在這個時刻一股腦兒地發泄出來。在兒童醫院耳鼻喉科跟張亞梅主任坐診,很多時候,她都快速問診,一則是因為孩子們太小,不大配合,必須在數秒內看到病灶,對疾病有個大致的判斷,二則是因為后面還有無數等待的家長,每個人都要留出時間。上午10點多鐘的時候,來了一名7個月的小患者,當地醫院診斷為神經性耳聾,一家人帶著孩子,從幾千里外坐火車趕過來,滿懷希望地找到張主任,掛上了她的號,他們點點滴滴地傾訴孩子的近況,反反復復詢問能不能不做手術、通過藥物治愈。張主任理解孩子一旦失聰對一個家庭是多大的打擊,家長問得急切,她回應的平靜溫和,力圖不給家長增加壓力;家長問得事無巨細,她解釋的無微不至,確保讓家長了解情況;家長表達不夠專業,她解答的深入淺出,沒有表現出一絲輕視和不耐煩……然而,其他人并不了解診室里的情況,一名患兒家長突然推門而入,大聲喊著:“醫生在干什么?為什么看這么長時間,憑什么讓我們等這么久!”我趕快把他帶出診室,告訴他這個患者情況復雜些,請他稍后。這時,我想起了那名內分泌大夫對我說的話,更加為自己當時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
醫學是人學。醫生和患者,從來都不是一對矛盾,面對疾病和生命,醫生和患者始終是朋友,是并肩戰斗的戰士。醫患關系的處理,考驗著醫院的管理水平,考驗著醫生和病人的溝通藝術。在媒體報道中看到過一個統計:在我國,70%的門診患者最看重的是候診時間和問診時間,22%的患者關心的是問診耐心程度和報告講解,在公立三甲醫院,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這些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比較集中,患者經常不得不排隊超過一個小時,所以在漫長的等待過后醫生能夠給患者面診多長時間、問診的耐心程度、報告講解的詳細程度成了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中國醫患矛盾之所以被不斷激化,原因不在于醫生水平不夠精湛,而在于醫生有沒有為患者提供到位、貼心的服務。一位醫者曾經說過:“一切從病人的利益出發,考慮病情,是科學原則;又考慮人情,是人文原則。將病情人情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治療,這就是醫生的責任。”這種醫生的責任感,在一上午沒有喝一口水、沒有去一趟廁所,卻始終保持著微笑的張亞梅主任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所謂大醫精誠,大抵不過如此了。
醫患溝通,中間橫著健康和生死,比生活中其他溝通難度高得多,但是至少,它應該是雙方共同努力的事情。對于患者一方,醫患關系如何,同樣考驗著其文明程度和對疾病、健康的認知能力。我們對如何建設好一座醫院、如何做一名好醫生、好護士,有明確的期待和要求,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如何做一名智慧的患者。現在的時代,讓我們擁有了好的醫療條件,可以選擇先進的醫院,用上有效的藥物,但畢竟醫療資源有限,生命充滿復雜性,是把信任連同責任交給醫生,還是把懷疑以及選擇的權力留給自己?患者的態度有時影響自己的命運。要獲得最好的治療,首先學會做一個“好”的患者,相信醫生的專業性,同時理解醫學的局限性和醫學的蒼白,文明地看病、智慧地看病,在有限的時間內冷靜、有效地表達,和醫生一道,用最科學的方式面對身體和疾病,用最安然的方式對待人生和生命。
下一篇: 多理解體諒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