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黨的故事
“有困難,找鐵華”
——探訪麻醉科的“金牛”
今年是牛年,習近平總書記號召發(fā)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chuàng)新發(fā)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在北京兒童醫(yī)院麻醉科,就有這么一位用實際行動踐行“三牛”精神的“金牛”,他就是麻醉科主任醫(yī)師鄭鐵華。
鄭鐵華是一位隨叫隨到的“排雷英雄”。再難的氣道插管,再細的深靜脈穿刺,他都有辦法為患兒打開生命通道,為孩子的搶救、手術、治療攻下第一個難關。“有困難,找鐵華”成了他響當當?shù)恼信啤?/p>
“最難的氣道,最細的血管,找鐵華”
小福(化名)今年13歲,兩三個月前,右下頜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物,病理提示為硬化型橫紋肌肉瘤,隨后進行了規(guī)律化療。但事與愿違,腫物越長越大,來到北京兒童醫(yī)院就診時,竟有冬瓜大小,把他的鼻子、口腔、咽喉等都擠得移位變形,導致他吃不了東西,甚至平躺著都呼吸困難。
北京兒童醫(yī)院院長倪鑫為小福組織了多學科會診,大家一致認為,他的手術勢在必行。如此巨大的腫物,又占據(jù)了呼吸要道,手術第一個難關就是建立氣道,科主任張建敏就打電話把鄭鐵華叫了過來,他是麻醉科公認的建立氣道的專家之一。
腫物幾乎霸占了小福的整個口腔,把他的嘴巴撐得根本合不攏,如果用常規(guī)給藥方法和插管技術,很可能失敗并造成患者呼吸衰竭,危及生命。首先無法使用人工面罩,其次只能經(jīng)鼻行氣管插管,以便給外科醫(yī)生順利切除腫瘤提供手術視野,而如果插管失敗就只能行氣管切開,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
怎么辦?鄭鐵華給出的對策是:給小福使用一些特殊藥物保持鎮(zhèn)靜,在小福保留自主呼吸的情況下,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引導,經(jīng)鼻腔進行氣管插管。這也意味著,一個13歲的男孩,要在意識淡漠的狀態(tài)下,感受一根管子從鼻腔進入氣道,并最大程度地配合操作。
對鄭鐵華和小福來說,無疑都是極大挑戰(zhàn)。于小福,疼痛、恐懼、焦慮不可避免;于鄭鐵華,如何通過藥物降低小福的疼痛和恐懼,如何在解剖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的鼻腔順利完成插管,難度極大。
術前,鄭鐵華一有時間就去病房找小福和家長聊天。“當我問他想不想手術時,小福眼淚就出來了。我說,咱們好好配合,手術后就能想干嘛干嘛了,他就非常激動,”鄭鐵華說,他感受到孩子強烈的求生欲,多次溝通也建立了彼此的信任。“我們不希望孩子以后回憶這次手術都是痛苦”。
憑借著30余年的豐富經(jīng)驗,鄭鐵華帶著團隊,根據(jù)小福的體重及身體狀況,認真選擇鎮(zhèn)靜藥物,并配合局部鎮(zhèn)痛藥物,將小福的不適感和緊張焦慮降到最低。在纖維支氣管鏡小小的屏幕上,鄭鐵華仔細分辨,“老馬識途”,很快便在變形的鼻腔中找到了正確的插管路徑,為手術奠定了關鍵一步。在倪鑫院長、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王生才、口腔科副主任于國霞主刀下,經(jīng)過近12小時的手術,一個重達2.8斤的腫瘤,終于告別了小福的頭頸部。術后第二天,氣管插管就拔出了。如今,小福恢復得非常順利。
面對如此高難度的氣管插管術,在場的所有醫(yī)護人員都為鄭鐵華捏了把汗,但心里也始終相信“鐵華肯定行!”張建敏主任說,鄭鐵華就是麻醉科大家庭里的堅強后盾,最難的氣道,最細的血管,找他總能辦成。
確實,這不是鄭鐵華第一次施展專長。3年前,30厘米長的鋼筋,從一名3歲女孩的口腔直插入顱底,當?shù)蒯t(yī)生無法進行氣管插管,連夜趕到北京兒童醫(yī)院。鄭鐵華通過光棒引導,一次插管成功;幾個月大的嬰兒,深靜脈處腫脹,血管太細,別人試了都不行,他就能在超聲引導下穿刺成功;癲癇皮層病灶切除術中,他恰如其分地拿捏著“火候”,讓患兒在外科醫(yī)生需要的特定時間醒來、睡去……不管是疑難危重病例,還是醫(yī)院首例手術,鄭鐵華就像一個成熟穩(wěn)重的舵手,為手術保駕護航,把患者安全送到河對岸。
隨叫隨到的“排雷英雄”
在麻醉科很多同事的手機里,都留著鄭鐵華幫助過的病例照片。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只要條件允許,病人需要,他就隨叫隨到。
有一次,重癥監(jiān)護室一名幾個月大的患兒,因下一步治療需要進行深靜脈穿刺,但孩子血管很細,又浮腫得厲害,醫(yī)生試了沒能成功。接到醫(yī)院電話時,鄭鐵華正在家中休息,他二話不說,就從家里趕了過來,在超聲引導下,終于穿刺成功,為孩子后面的搶救打下基礎。還有一次晚上七點多,他還在醫(yī)院加班,接到會診電話也絲毫沒有推脫,處理好手上的病人立馬趕了過去,忙完到家已是晚上11點多。
對待年輕大夫、帶教學生,鄭鐵華也是有求必應。2016年,福文雅醫(yī)師第一天入職麻醉科,便感受到鄭鐵華的溫文爾雅和平易近人。“一起工作5年,遇上不懂的問題、碰到困難氣道的孩子、術中出現(xiàn)緊急情況需要搶救時,只要找鐵華老師,他都會耐心解答。”她說,鐵華老師對患兒也特別關愛有加,經(jīng)常看到他術前牽著孩子的手,給孩子說著故事走進手術室。
“多掌握一門技術,就能多救回一條人命”,鄭鐵華總是這樣勉勵大家勤學苦練,并將自己數(shù)十年的寶貴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醫(yī)生。現(xiàn)在,在北京兒童醫(yī)院,小下頜畸形等常見困難氣道患兒的氣管插管,年輕醫(yī)生也可以熟練解決了。
麻醉醫(yī)生和外科醫(yī)生是最緊密的搭檔。“手術有鐵華老師在,我們就感覺特別踏實。”北京兒童醫(yī)院心臟中心李志強主任表示,外科大夫最希望的是,麻醉醫(yī)生能確保術中麻醉的平穩(wěn),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問題,關鍵時刻能頂住,而鄭鐵華就是這樣一位麻醉醫(yī)生。難得的是,對一些疑難危重病例,他還會主動跟外科大夫溝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雖然沒幾年就到了退休年齡,但鄭鐵華經(jīng)常和年輕人一樣加班加點,十幾個小時的手術照跟不誤。其實,他89歲的老母親,身體一直不太好,幾十年的冠心病、糖尿病、腦梗等慢性病,加上腰椎骨折、股骨骨折做過3次大手術,現(xiàn)在無法自理。鄭鐵華承擔了照顧母親的重任,為了不影響工作,他總是利用周末帶母親看病。
在醫(yī)院工作30多年,鄭鐵華可以稱得上是“無差評”醫(yī)生。“不管是外科大夫,還是科室同事、患者,沒聽到有人說他不好。”張建敏主任說,鄭鐵華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直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
“永遠學習,永遠進步,永遠從容”
“最難的氣道,最細的血管”,可不是誰都能輕易完成插管和穿刺的。就拿小福術中用到的纖維支氣管鏡來說,它是小福氣管插管成功的關鍵之一。鄭鐵華之所以能運用自如,離不開他身上一個鮮明的特征:愛學習。
鄭鐵華今年55歲,1990年從北京第二醫(yī)學院(現(xiàn)首都醫(yī)科大學)兒科系畢業(yè)后,便來到北京兒童醫(yī)院從事麻醉工作。31年來,同事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抱著麻醉相關的書,兒科麻醉學、心臟麻醉、胸科麻醉等,一有空閑,就坐在角落里看。
近十幾年來,小兒麻醉新技術發(fā)展快速,可視化、纖維支氣管鏡、光棒等技術在臨床麻醉中運用得越來越廣泛。鄭鐵華在科里年齡偏大,年資較高,卻始終是最早也最愛琢磨這些新技術的人。
“雖然我工作年頭長,但臨床中還是經(jīng)常會遇到?jīng)]見過的病例,不能眼看著孩子們沒了活路,”他謙虛地說,跟年輕人比,自己算不上聰明,當年的學習條件也不像現(xiàn)在這么好,只能不斷學習,勤能補拙。“我就是特別喜歡干麻醉,干就要干好,要對得起病人的信任,對得起自己作為一名醫(yī)生的良心。”
2009年,鄭鐵華43歲,張建敏主任見他還經(jīng)常看麻醉方面的英文“大部頭”,便安排他去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醫(yī)療中心參觀學習了6個月。在那里,鄭鐵華看到了差距,當時國內(nèi)小兒麻醉還沒有的超聲設備在美國已廣泛運用,麻醉理念也更強調(diào)“舒適化”“可視化”等。這次經(jīng)歷開闊了他的視野,也更讓他意識到學無止境。
2010年,晉升為主任醫(yī)師的鄭鐵華,開始對兒童麻醉中困難氣道的處理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開展了保留自主呼吸的淺麻醉插管的研究,并逐漸成長為小兒麻醉圈知名的氣道插管專家。
“鐵華老師就是一名‘寶藏醫(yī)生’。在我印象中,他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從容不迫,”與鄭鐵華共事13年的麻醉科主治醫(yī)師王小雪感嘆到,不論面對多么疑難危重的病人,他始終心中有數(shù),胸有成竹。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鄭鐵華的愛學習并非僅僅表現(xiàn)在愛看書上,而是“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王小雪對此深有體會。去年,他們一起搭班成功為一名鳥面綜合征困難氣道患兒完成氣管插管。令她意外的是,術后,鄭鐵華又拽著她一起學習研究,鳥臉綜合征作為一種先天性畸形,后面可能還需要做什么手術,如果再遇到這樣的病人,如何準備得更充分,處理得更完美等等。
事實上,碰上疑難危重病例,這種“手術預演”就常在鄭鐵華大腦里一遍遍進行。病人千差萬別,再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也無法運用到每一個病人身上。正是通過不斷學習,在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鄭鐵華才有了面對疑難危重病人的底氣,才有了敢為病人承擔風險的信心,才有了外人眼中的從容不迫。
中國小兒外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張金哲院士是鄭鐵華的碩士生導師,2003年8月,鄭鐵華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說:“我畢業(yè)后就在兒童醫(yī)院工作。在身邊優(yōu)秀黨員身上,看到了‘公慈勤和’的院訓精神,看到了做人就應該樸實,工作就應該嚴謹,對病人就應該和善”。
如今,鄭鐵華也成了別人眼中的榜樣,年輕大夫說,看到鄭鐵華,就看到了學習的力量,勤奮的力量,堅持的力量,也就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
宣傳中心 江大紅
上一篇: 云桂芳:“洗腸護士”的仁心熱腸
下一篇: 吳潤暉:探尋出兒童血友病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