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孤獨,早期識別很關鍵
2021-04-01 16:21:07 來源: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 瀏覽次數:
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孤獨癥日。作為發育行為兒科醫生,我在門診發現很多人把孤獨癥和孤獨劃等號,認為孩子總呆在家里,不愛和小朋友玩就是孤獨癥,或者覺得把孩子放到小朋友多的地方,“不孤獨了,孤獨癥就會慢慢好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幾個病例。
案例1:男孩貝貝,1歲半,很安靜,口中無發音,叫名字無反應,跟家長基本無眼神對視,不聽從大人的指令,只從左邊電梯下樓,從右邊走就會哭鬧;喜歡轉圈,不僅自己旋轉還繞著客廳轉。但家長反映,貝貝特別喜歡跟小朋友玩,總是在樓下小花園追著大孩子跑,一不留神就跑沒影了。
案例2:男孩壯壯,2歲半,語言發育落后,只在有需求時才叫爸爸媽媽,也只能發個別詞組的音,詞匯量不超過10個。他不會配合指認面部五官或家中物品;平時很少用手指去指想要拿的東西,多是拉大人去拿,或者自己伸整只手去拿,為了拿桌上的蘋果會自己壘高兩個凳子爬上去;把所有的玩具小汽車都頭沖尾排成一排,喜歡轉車輪,不讓他玩還會打人。
案例3:女孩瑤瑤,3歲半,剛上幼兒園小班。老師反映她不合群,上課一沒看住就常亂跑到操場上或其他班級;吃飯上廁所不排隊,看見點心就沖過去拿;老師問問題,她愛復述卻不回答;經常自言自語,大段說出和模仿動畫片里的內容。2歲時已經能背誦二十多首古詩,甚至通過動畫片字幕認字。
得了孤獨癥,表現千差萬別
以上三個孩子的家長普遍認為自家孩子很聰明,什么都會。但作為發育行為兒科醫生,我們認為,孩子們不少表現都與孤獨癥有關,這些表現也僅僅是孤獨癥癥狀的冰山一角。有孤獨癥的孩子,從不會說話到說話滔滔不絕,從沒有眼神對視到一直盯著人看,從不會指認圖片到能背誦整本《明史》等,表現千差萬別。在我的診室里,還有一名3歲男孩,他聽到“火山”兩個字能詳細說出火山的成因、特點、危害,但拒絕與我眼神對視,直接從我身上爬過去拿我身后的玩具,無法準備回答“你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
因此,孤獨癥絕不僅僅是“孤獨”“不合群”。事實上,它是一大類癥候群,是一種以社交溝通障礙、狹窄的興趣愛好和重復刻板的動作行為為核心癥狀的疾病。孤獨癥雖然表現多種多樣,功能有高有低,但大部分孤獨癥的孩子,由于其社交動機缺乏或不足,會伴隨語言問題,如語言發育遲緩或者語言發育倒退,有的孩子雖然具備了說“話”的能力,但運用語言的能力不足,不能在合適的場合說出合適的語言,因此他們也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隨著對孤獨癥認識的逐步深入,不少患兒可在3歲以前確診。孤獨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識別、早期干預至關重要。在有針對性的行為矯正、特殊教育等多維度綜合干預下,孤獨癥兒童的社交功能、語言能力、認知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會有較大提升,預后得到較好的改善。
1歲以內孤獨癥嬰兒行為表現特點
那么,孤獨癥有哪些早期癥狀表現呢?1歲以內的孩子,如果經常出現以下表現,家長們要高度重視。
1.極端的氣質與行為,一種是特別容易哭鬧、特別難安撫;另一種是過于安靜,完全不需要家長的陪伴。
2.眼神接觸差,尤其是與媽媽或其他帶養人沒有眼神接觸、對視或者時間偏短。
3.對聲音反應差,特別是對叫自己名字時毫無反應,不看媽媽或其他帶養人。
4.互動游戲的企圖差,如不愛跟媽媽玩“躲貓貓”“大眼瞪小眼”等游戲。
5.注視物體的興趣強于注視人的興趣,如不喜歡看媽媽的臉,更喜歡看自己的手或眼前的物品。
6.不會或不能及時通過手指表達需求,一直沒有用食指指物的動作。9-10月齡以后的正常嬰兒一般具備這種能力。
7.反復的“咿呀”但發聲少,前語言期(1歲以前)“a、o、ao”等元音,6月齡后“ma、da、ba、dai”等輔音+元音發音少。
8.快樂情緒的分享和互動性表達的缺乏,如較少沖媽媽笑、高興時較少看媽媽等。
此外,針對一歲前后的孩子,兒童發育行為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總結了一套簡單易行的“四不”孤獨癥篩查法,供大家參考:
1.不看或少看:缺乏目光對視,“目中無人”。
2.不應或少應:呼之不應,不聽指令,不合作,獨自嬉玩。
3.不指或少指:無恰當的身體語言,如手指指物、參照、顯示、炫耀、即時模仿、點頭。
4.不說:不會說話或說話遲(就診的首要原因)。
診斷絕非為了“扣帽子”,幫助家長有效干預最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孤獨癥是一個癥狀學疾患,臨床上,有經驗的發育行為兒科醫師或兒童精神科醫師,往往依賴對兒童孤獨癥特征行為觀察、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描述綜合診斷,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診斷難度較大,且主觀性較強。也正因此,孤獨癥的診斷尤其需要慎重,要找到影響孩子的核心癥狀。診斷絕不是為了“扣帽子”的理念,這點必須明確。
目前,兒科臨床上更強調過程性診斷。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出現孤獨癥相關癥狀,應盡早就醫。兒童期大腦功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可塑性強、變化明顯,需要動態監測其外在行為表現。更重要的是,幫助家長找到合適、有效的改善孩子核心癥狀的干預方法,定期做好評估,引導家長科學求醫、規范治療,真正促進孤獨癥兒童各方面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