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知恥方能不亂為
2017-01-10 11:42:43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瀏覽次數(shù):
廉與恥密切相關(guān),顧炎武就說廉恥是“立人之大節(jié)”。為什么這么說?在我們了解了何為廉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八維的最后一項:恥。
對于“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從外在方面來說,恥是指恥辱、可恥的事情,《說文解字》就說“恥,辱也”。在這層含義上,恥既是對不道德、不恰當?shù)男袨榈馁H斥和否定,也是對來自外界的侮辱表示不可容忍的內(nèi)心感受。
《論語·公冶長》中說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巧言”指花言巧語,“令色”指偽善的容貌,“足恭”指過度的恭順,“匿怨而友其人”指內(nèi)心藏著怨恨而表面上卻同他人要好,這樣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左丘明和孔子都“恥之”的。這是一種貶斥和否定。
而從內(nèi)在方面來說,恥,更是指羞愧之心。小篆的恥寫作: 。可以看到,恥的左邊是耳、右邊是心。耳聞過而心愧,恥就是指因言行過失而引起的羞愧之心。人若有恥,就能有所不為,知道什么不該做而不去做,就會因為要保持人格的尊嚴,而不屑于去做不道德的、不義的事,并且從感情上加以排斥。可以說,恥是一種去惡揚善的道德情感。
孟子將“羞惡之心”,作為“義之端也”,這個羞惡之心,就是羞恥之心,它是義的萌芽,有了羞惡之心,對不義之事、不義之舉就會感到羞愧而不去做。
正因為如此,歷代的思想家都強調(diào)人須有恥、人須知恥。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沒有羞恥之心就太無恥了。朱熹說,“人須知恥,方能過而改”,人有了知恥心,就能不文過飾非,而是有錯必改。清代申居鄖在《西巖贅語》中則明確表示,人的各種道德行為都出自于人的羞恥之心:“恥者,百行所從出也”。
對于國家來說,有恥也十分重要。孔子就非常重視“有恥且格”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他認為,如果用道德來管理,用禮制來整治,民眾不但有羞恥之心,還會人心歸服,并且激發(fā)起遷善改過的意志。與此同理的還有明代呂坤說的:“五刑不如一恥,百戰(zhàn)不如一禮,萬勸不如一悔。”(《呻吟語》)顧炎武也指出,在禮義廉恥四維中,恥尤為重要,是禮、義、廉的基礎(chǔ)和前提。
人不可以無恥。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唯有有恥、知恥、明恥,方能不茍取、不亂為,方能嚴于律己,心存敬畏而慎獨慎微。(撰稿:施希茜 編導:陳曉晴 包裝:陳曉晴 配音:張東岳)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上一篇: 禮:不學禮,無以立
下一篇: 百聞不如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