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群 不放過探頭下任何細節,做臨床的“眼睛”
2022-09-22 19:48:01 來源:新京報 瀏覽次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常務委員,黨的十九大代表。1953年11月出生,1988年12月入黨。曾獲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個人、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第四屆首都道德模范、第四屆全國敬業奉獻模范、時代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白求恩獎章、中國醫師獎、最美奮斗者等榮譽稱號。
毫無保留傳授經驗,賈立群帶領年輕醫生探索超聲領域。
作為兒科超聲的拓荒者,賈立群用30余年的時間,從“半路出家”的探路者,成為全國知名的兒科“B超神探”。謹慎細致如他,不放過B超探頭下的任何細節及每一個可能的致病因素,讓疑難雜癥難逃他的“火眼金睛”;溫和體貼如他,不懂拒絕,總是放棄個人休息時間,盡力滿足那些從外地慕名而來的患者和家屬,只因心中堅守的那份高尚醫德。
“作為醫生,不能只是單純追求高超的醫技,醫德更為重要。高尚的醫德加上精湛的醫技,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這才是我所理解的匠心。”從醫40余載,已經69歲的賈立群從未想過放下手中的B超探頭,因為那些來自家長們的期許目光,讓他無法停下。
“半路出家”,從放射科到超聲科的拓荒者
1977年12月,從北京第二醫學院兒科系畢業的賈立群進入了北京兒童醫院。在十來個畢業生中,當時的放射科副主任徐賽英一眼挑中了賈立群,將他要到了放射科,正是這位放射界兒科知名專家的慧眼識珠,成就了他。
賈立群細致、沉穩的性格,很快在工作中體現出來。在放射科工作,需要穿沉重的鉛衣,戴上厚厚的鉛手套,以防止射線的傷害。但面對躺在設備上那些幼小而柔弱的嬰幼兒在胃腸道造影需要壓迫時,賈立群時常摘掉粗糙冰冷的手套,將手掌暴露在射線之下,為了讓患兒更舒服,也為了檢查更細致,用手邊觸摸邊檢查,更有利于發現隱藏的問題。
“我總想著越完美越好,對孩子有幫助,也能為臨床醫生提供診斷依據。為了能查到病因,我沒考慮太多。”賈立群總說,自己是一個膽小謹慎的人,總會擔心做得不夠好,怕漏診或誤診。如果漏掉一個病變,對自己而言可能只是1%甚至萬分之一的失誤,但對于患兒及家庭而言,就是100%的不幸。
也正是因為這份追求完美的細致,成就了賈立群。
1988年,北京兒童醫院引進了全院首臺B超機。賈立群靠著在放射科工作十年所積攢的口碑,被推薦去做醫院B超室的負責人。當時一些綜合醫院已經在開展超聲檢查,但檢查的幾乎都是成人患者,而成人的疾病與兒童有很大區別。在進修學習時,賈立群很少能為患兒做檢查,回到北京兒童醫院后,他只能靠實踐和成人模式來總結兒科超聲的經驗。
通過實踐,賈立群發現,兒童的腹壁薄,腹部前后徑很小,成像清晰但穿透力較差的高頻探頭,更適合用于檢查兒童,可以發現細小的病變。而穿透力更強的低頻探頭則適合體量更大的成人。再結合放射科診斷的一些經驗技巧及兒童疾病特征,在賈立群的B超探頭之下,發現的疑難雜癥病例越來越多,檢查結果更為精準。
2008年2月,賈立群在檢查中發現,結石寶寶變多了。短時間內連續檢查出幾十例腎結石嬰幼兒后,他和臨床醫生敏銳地發現,這些孩子均有某品牌奶粉喂養史,便上報了上級部門。同年9月,奶粉事件曝光。那段時間,賈立群奔忙于全國各地。“與地方醫院的醫生交流時,聽到給兒童看結石要用高頻探頭,很多醫生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不可能。但實際操作之后就知道,高頻探頭可以發現很小的結石。”賈立群說道。
盡管只是輔助科室,但在賈立群的努力下,讓超聲科成為了一線臨床科室的“眼睛”,幫助外科、內科等臨床醫生發現疑難雜癥的病因。
心系患兒精練醫技,“賈立群B超”成名
今日成就,依靠的是每一次堅持與努力。其實,剛接觸B超的那兩年,賈立群心里也經常對自己的檢查結果沒底,甚至會在檢查后跟進手術室,只為驗證檢查結果是否準確。
那是一例外傷患兒的搶救,當時他用B超發現,患兒肝臟破裂,在報告上寫下了肝臟裂口的長寬、腹腔內的出血量等詳細信息后,他也跟著進了手術室。直到主刀醫生在手術臺上打開了孩子的腹腔,確認肝臟破裂口的大小、腹腔內出血量與檢查結果一致,他才放下心來。“不去驗證,我回家也睡不著,心里總犯嘀咕。這些經驗都是從實踐中總結摸索出來的。”賈立群說。
兒童超聲檢查和成人最大的區別是,孩子不會表達,還會哭鬧,而哭鬧會造成腸氣增多,干擾超聲檢查。有的醫生可能因為這種干擾而放棄,但賈立群牢牢記住了老師的教導:“看什么病,一定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是盡量去追尋這個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猶記一名來自牡丹江的患兒,在哈爾濱診斷為不明原因腎衰竭,當地醫生已無能為力。患兒一家便飛抵北京,不想放棄任何救活孩子的希望。在高頻探頭之下,賈立群從右腎臟開始檢查,發現了腎積水,但沒有找到原因,探頭繼續一點一點往下,再往下,在其他醫生可能想不到要檢查的位置——右側輸尿管的末段,大量沙子般細小結石塞滿了該段輸尿管腔。正是因為結石造成輸尿管完全梗阻,對側腎臟又是先天性缺如,導致孩子尿不出來,造成了腎衰竭。當聽到賈立群那句“原因找到了,不是什么治不了的病”時,患兒家長直接跪下,給賈立群磕起了頭。“孩子有救了!”在牡丹江,焦急守候在電話那端的老人們,等到了這個喜訊。
拿到賈立群超聲結果后,外科醫生為孩子進行了膀胱尿道鏡取石。輸尿管一通,尿很快就出來了。一個被“判死刑”的孩子,在賈立群的超聲檢查之下獲得了重生。
更細致精準的檢查,更詳細的報告單,讓他獲得了臨床醫生的信賴,“賈立群B超”成為了助力臨床科室醫生診斷的“有力武器”。在為患者開的檢查單上,醫生們習慣寫上“賈立群B超”幾個字。就這樣,“賈立群B超”出名了。還曾有位住院醫,在參加考試中,在“闌尾炎的診斷標準是什么”一題下寫下了自己的答案:“賈立群B超”。判卷子的外科主任看到后也是哭笑不得,當即就給賈立群發了個短信,“你的B超都上了考試卷了。”
不懂拒絕,總為他人著想的老好人
盛名在外,也為賈立群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當有限的人手,面對眾多慕名而來的患兒時,賈立群的時間完全不夠用。不懂拒絕的他,經常犧牲休息時間為患兒加號,不想辜負那遠赴而來的期望。不吃午飯、加班加點早已成為一種習慣。為了方便隨叫隨到,賈立群將家安在了與醫院僅一墻之隔的職工宿舍。
最初的超聲科,僅有兩三名超聲醫生,無法安排夜班,為此,白天上班的賈立群,在夜間也是隨叫隨到。曾有一天晚上,先后19個呼叫,其中兩次是在他剛離開醫院還沒到家時又被叫了回去。那一宿幾乎沒睡,愛人心疼他一晚上凈做“仰臥起坐”了。
在醫院與宿舍樓相隔的那面墻上,有一道消防安全門,除了保衛處有鑰匙外,賈立群也有一把,只為了方便他快速趕到醫院為患兒做檢查。當被問及白天黑夜連軸轉累不累時,賈立群說,從未覺得煩,也沒覺得過心累,“我喜歡這份工作。”
“這么多年,他為人處世的很多細節,大家都感同身受。人特別好,從來不知道拒絕,誰找他幫忙會診都會去。”賈立群的第一個徒弟、現任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主任王曉曼聊起老師滿是崇拜。
毫無保留言傳身教,打造兒科超聲團隊
當站在兒科超聲領域的高峰之時,賈立群最大的心愿,便是毫無保留地將“賈立群B超”普及到全國各地。
“2000年我到超聲科時,就只有賈主任和兩位非醫學影像專業出身的老大夫,可以說,基本全靠他一個人撐起了這個科室,真的是‘白手起家’。”同樣從放射科轉來的王曉曼跟著賈立群一起見證了科室的成長。雖然在她調到超聲科之時,“賈立群B超”已經成名,但從超聲隊伍建設而言,僅僅是剛剛起步。
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賈立群帶著王曉曼一步步成長,他將臨床工作訣竅、技巧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教授給了王曉曼,讓她少走了很多彎路,快速成為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的又一頂梁柱。
“他這種級別難以被超越,也不怕被超越。如果不是他毫無保留地傳授所有,我不會成長這么快。”如今的王曉曼,已經是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主任,被很多的臨床醫生、家長認可,也獲得了很多贊譽,在她的心里,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傾囊相授。
“跟賈主任一起共事,很舒服。他很幽默,講課非常有意思,深入淺出,不僅讓你學到很多東西,而且記憶猶新。”王曉曼說,除了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溫和低調、謹慎認真之外,她對賈主任最大的感受便是有擔當。對于學生寫的檢查報告,賈立群都會復核,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會讓學生只署自己的名字,說“衛星你們自己放去吧”;但如果遇到了比較棘手或疑難的問題,他會把自己的名字也寫上。在王曉曼看來,這就是責任和擔當。
通過賈立群的努力,兒科超聲已經在超聲領域有了一席之地。北京兒童醫院的超聲團隊已經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如今的39人,隊伍不斷壯大。賈立群的學生們,也經常跟著他飛往全國各地,做培訓、會診、帶教,普及兒科超聲技術。
在西藏、新疆、貴州等多地,賈立群及其團隊創造了多個當地兒科超聲領域的第一。不過,賈立群也知道,還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兒科超聲發展較為落后,還需要他們繼續努力。
忙忙碌碌一生,轉眼已年近七十,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但賈立群說,他從未想過退休,因為還有太多患兒家屬的期許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問及生活上的愛好,他笑著說:“開個車出去兜兜風,我就覺得挺知足了。”
匠心解讀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
匠心精神如何堅守,如何傳承?
賈立群:匠心不單純是“匠”,對于醫生而言,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鉆研,還包含了如何去關愛病人,對病人有耐心,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心。這才是我理解的匠心。堅守就是要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與專注。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兒科超聲醫生,我的堅守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就是全心全意地對待每一個患兒。同時我不但要毫無保留地將我的經驗、專業技術傳授給年輕一代,更重要是時時刻刻將敬佑生命、救死扶傷、恪守醫德、精益求精的精神傳承下去,使他們能夠自覺維護醫學的尊嚴和神圣,竭盡全力解除患者的病痛。
匠 人 心 聲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賈立群: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醫德之心,就是我一直在堅守的。生活中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助人為樂是我一直的堅守。
什么時候是你認為最艱難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賈立群:最艱難的時候是在2012年。科室只有幾個醫生,慕名而來的患者又多,一天檢查四五百個病人,超聲預約時間最長接近三個月。2012年,倪鑫院長上任,約我談話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超聲預約時間長的問題。院長辦公會討論后提出,必須壓縮到3天內。當時我眼淚嘩地就流下來了,心理壓力特別大。最后是全科提早上班,延遲下班,用半個月時間將積壓的預約患者全部消化完,之后嚴格控制只預約到3天。食堂也知道我們科忙,每次都把飯送到科里。
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于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賈立群:我之所以69歲了還在繼續工作,是不想慕名而來的家長們因為我退休找不到人而失望。我還真沒想過,忙了這么久該歇一歇了。既然家長有這個需求,我會盡量做到,為他們解決問題,放不下他們對我的信任和認可。
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賈立群:當我為一個個疑難病例查清病因時,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他們去過很多醫院做檢查,我能成為他們檢查的最后一站,會特別有成就感。